聚力提振生活性服务业。着力扩大消费需求,持续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,推动国购、星悦茂等核心商圈发展,新增限上商贸单位30家以上,培育网销额超亿元企业1家,电商网销额增长8%以上,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。全面融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,加强水东大景区品质提升和开发运营,统筹高端民宿、研学基地、森林康养等业态布局,推进水东古镇EOD项目建设,全力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、省级旅游度假区。有序推进南部山区“文旅+康养”产业发展,编制文岩路4号地控制性详细规划,加快溪口滨河康养、江南天路文旅融合等重点项目建设,持续提升宣泾廊道、S207杨柳至溪口段沿线环境品质,支持十八湾大峡谷争创国家4A级景区,力争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。
聚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。支持“制造+服务”模式创新,力争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,认定省“两业融合”试点单位2家。加大物流企业引进培育力度,完善巷口桥物流基地配套设施,启动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,建成省级冷链集配中心1个,力争A级物流企业实现突破。高标准推进“交邮融合”,基本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。发展研发设计、节能环保等现代服务业,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收增长8%以上。
聚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。市区一体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和申创工作,推动9610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运营,确保全市首单业务顺利通关。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,鼓励内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,新增跨境电商企业20家,交易额增长15%以上。建立企业孵化清单,新增外贸企业15家以上,进出口总额增长12%以上。做实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载体功能,挂牌运营中国五矿商会安徽办事处。推进外向型经济产业园建设,组建专班,做好外资项目“一对一”全程服务、个性化服务,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%以上。
聚力服务中心城区建设。扎实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,市区一体打造首位度中心城区。推动宣城高新区与宣城经开区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展。全力保障东部新城和市重点项目建设,征收土地3000亩、房屋15万平方米。巩固提升“双创”成果。改造提升豆腐巷、绿锦小康村等老旧小区63个。启动实施中心城区环卫一体市场化运行项目,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35%以上。深化“宛美红色物业”等社区治理机制,全面做实联合执法服务进小区,推动物业管理提档升级。
夯实安全稳定基础。实施社会稳定巩固年活动,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。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,加快乡镇综合应急管理站和消防站建设,安全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持续下降。狠抓校园安全管理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校园。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,创成省级“质量强区”。统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,加强突发舆情应对引导,做好自然灾害防御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,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高质量实施省定民生实事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,持续深化“三公里”就业圈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,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,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。优化“一老一小”服务,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区社会福利院迁址重建项目投入运营,新增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2个。落实生育支持政策,建成运营公办普惠托育中心1个。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。提高基层医保经办服务能力,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措施,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。
强化公共服务供给。坚持教育优先,新建公办幼儿园、义务教育学校3所,开班招生6所。探索“教共体”联盟办学模式,深化“区管校聘”改革,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率提升至60%以上。支持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。持续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。深度链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,打造跨省、跨区域城市医联体,建立重点学科联盟4个。支持市中心医院“创三甲”、市四院“创三级”,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,全力构建狸桥、水阳区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。
增强社会治理效能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健全“多网合一”“组网合一”工作机制,总结推广“握手言和”“警民夜话”等治理品牌,加强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设,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、群众满意率保持98%以上,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(区)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,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推进平安乡镇三期视频建设,对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,确保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。深化“法治宣州”建设,持续推进“八五”普法。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,市区一体创成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。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。支持工商联、工会、妇联、科协、文联、残联、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,扎实做好民族宗教、史志档案、外事侨务、防震减灾、公共资源交易、供销、关心下一代等工作。
政务
微信
政务
微博